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智能算力如同城市的脉搏,为各项智慧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智能算力助力城市实现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等多重目标,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安全、舒适。

       当前,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球产业竞争、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正成为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新型智慧城市是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国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信息消费,已基本形成全方位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格局。

 

问题与挑战

 

       智慧治理缺乏机制保障: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性和发展的现代化性,对政府综合服务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事件超出单一部门的行政权限,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处置。而目前各部门独立受理和处置的条块化工作方式,未建立多部门常态化协作模式,一方面一网统管缺乏体制机制保障,未形成多部门常态化协同机制方面,难以高效处理“边界有重叠、事权有交叉、责任多主体”的事项,另一方面执行过程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监督和考核,难以保证事件处理效率和质量,缺乏统一事件派发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发现的治理问题无法进行派发和闭环管理。

       城市治理缺乏系统支撑: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已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虽然通过聚数据、建平台、立中心、促场景等工作开展,形成了智慧治理雏形,但对标先进地区,仍然差距明显。一是物联感知终端部署较少,未形成覆盖全域的感知能力,极大影响城市运行体征的采集和分析;二是赋能场景建设支撑数据不足、实际应用不多,数据使用活跃度不高;三是基础平台支撑能力不够,数据中枢、视频中枢和算法中枢等共性能力平台缺失,政务云、算力资源等底层资源不足。

       应用场景需要创新孵化:场景化应用已成为当今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需要围绕政务、教育、医疗、经济、交通等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构建场景化应用。高新区各部门在场景化应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未形成一批高质量、具有高新特色的应用。场景建设与城市治理热点问题的聚焦度不够,部分城市治理突出问题、热点问题还未结合智慧化手段予以高效解决。在场景化应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未形成一批高质量、具有高新特色的应用。

 

解决方案

 

       为响应国家号召,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对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全面应用,扩宽城市管理幅度,增强应急安全感知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提高政务服务效能,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针对“大城市病”对症下药,提高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安全性。

       围绕“王”字型城市运行管理架构“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坚持以用促建、以用促优,高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运行,已涵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数字经济等领域。

 

价值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于数据,通过数据集中和共享,可以推进城市治理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和数据的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城市信息化,而是利用智慧技术对城市进行重塑和再造,推动智能算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度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互联互通、纵横联动,特别是城市层面的横向融通,协调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促进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扩大内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推进器。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城乡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